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片
ysladmin 2024-07-06 人已围观
简介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朱棣攻打南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朱棣攻打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逃往别处,保有用之身吗?
2.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呢?
3.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是哪啊?
4.攻下南京进城时,朱棣为何突然调转马头,直奔朱元璋的陵寝?
5.朱允炆被朱棣围困,手握40万大军的梅殷为何不去救援?
6.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朱棣攻打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逃往别处,保有用之身吗?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由此爆发了一场持续四年的战争。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的燕军直逼南京城下,此时,建文帝朝内部出了大叛徒,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了朱棣,于是,京师南京城破。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朱棣攻进了南京,建文帝的皇宫随即起了大火,火光冲天,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大火之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尸骸,已经不能辨认,有人说是建文帝和皇后,还有太子朱文奎的尸体。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同时,也有人说建文帝从皇宫中的地道逃走,后出家为僧。
后来,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当然,这种说法也令人真假难辨。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
从正史记载来看,建文帝被大火烧死的可能性很大,都城都被攻破了,他还能逃到哪里去?肯定插翅难飞,想都不用想,朱棣能轻易放过他吗?说不定,那场大火就是朱棣派人放的,故意烧死朱允炆及太子,朱棣好找理由即位,不然,就是篡位,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值得思考的是,在朱棣的大军攻进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离开南京,逃到别处,保住有用之身,再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然后东山再起呢?
其实,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没逃离南京,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是方孝孺,可以说,是方孝孺害死了建文帝,因为,是方孝孺力劝建文帝不要离开南京,还说什么实在不行,君王死社稷之类的迂腐之言,直接断了建文帝的生路。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呢?
1402年初夏,燕王朱棣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涌入南京。此刻,离他在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才短短3年。这3年多来,朱棣一路上磕磕绊绊,打的仗败多胜少,控制的地盘也少得可怜。可说来奇怪,当他孤注一掷地迂回山东、直取南京之后,竟然成功了。不但将南京顺利攻克,还江山易主,做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
中国那么大,为何朱棣仅仅攻下南京就夺得了天下?
这主要是朱棣的对手、建文帝朱允?膳浜系煤冒 ?/p>
怎么讲?
朱棣自打发起“靖难之役”后,实际上就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困境。虽然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可傻子也看得出,这就是造反嘛。所以,当朱棣率领大军进入南京那一刻,心里一定是忐忑不安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置建文帝朱允?伞?/p>
这要分三种情况来说。
——如果建文帝在组织抵抗时被杀,朱棣的罪过可就大了,“弑君”的恶名必定跟随一生。全国各地的军队一定会向朱棣发起反扑。就算朱棣凭借过人的本领,将这些反抗一一平息,那也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
——如果建文帝在大军进入南京前逃走,朱棣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中国地域辽阔,建文帝完全可以逃到朱棣控制不了的地方去,继续组织抵抗。建文帝哪怕已经逃跑,仍然是大明王朝唯一的正统皇帝,在这一面大旗下,会源源不断地吸引来自各地的勤王军队。鹿死谁手,谁也难以预料。
——如果建文帝选择投降,那么恭喜,朱棣就有了一个“烫手山芋”。当然,朱棣可以学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辈子将建文帝掌握于指掌之中。但也等于在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就爆发了——毕竟,建文帝的号召力,可远远不是当年那个穷得叮当响的汉献帝相提并论的。
上面这三种情况,都是朱棣所不愿看到的。可是,最后的结局偏偏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种。当朱棣大军进入南京后,建文帝在皇宫中放了一把火,然后就不知所踪了。朱棣在一片废墟之中找到一具类似建文帝的尸体,执其手大哭:“傻小子,何苦如此!”
随后,朱棣以天子礼埋葬了这具身份不明的尸体,造成建文帝已经自杀身亡的假象。接下来,朱棣登基为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时候,朱棣恐怕是要对建文帝大声说“谢谢”了。
不过,饶是如此,朱棣的登基也是一波三折。为了驯服建文帝的旧臣们,他一度大开杀戒,不但处死了当初与自己作对的铁铉、齐泰和黄子澄等人,还杀掉了练子宁、高翔、景清、方孝孺不肯与他合作的人。而且动不动就凌迟处死,诛灭九族。以至于整个永乐元年都在朱棣毫无节制的屠戮中度过。
朱棣掀起的血雨腥风,抹红了帝国的天空,让人回眸历史时都感到心惊胆战。
参考资料:
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是哪啊?
朱棣为何不敢进南京城?其实原因很简单,朱棣心里清楚得很,这南京城进去容易出来难。而且要纠正一点,朱棣并不是在南京城外,还是在淮安就没有继续南下。过了淮安就是淮河,过了淮河还想北上逃跑,那可就不太容易了。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会让朱棣南下,还要从他的三哥晋王朱棡说起。北境双雄:晋王和燕王自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死后,如何平衡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和文武大臣的关系,就成了朱元璋头疼的难事。最终他的选择是清除以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武勋集团,将军权分散到自己儿子的手上。
当时在北方蒙古方向,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为双核心,辅以代王朱桂、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谷王朱橞作为帮手。西北一带交给嗣秦王、肃王和庆王。西南一带交给蜀王和岷王。湖广一带交给楚王和湘王。在晋王和燕王身后,还有周王和齐王作为支撑。
作为这个体系的重中之重,晋王和燕王手上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当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则悉听燕王节制。二王也在朱元璋的指示下频频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威慑甚至直接打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朱标死后,朱元璋所能留给朱允炆的最重要遗产。
但是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晋王突然去世,年仅41岁,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已经不足三个月。老朱在自己健康状况江河日下的之时,惊恐地发现一手打造的北境由晋王和燕王互相牵制的恐怖平衡没有了。谁能制约一家独大的燕王?皇太孙能对付得了他的这位四叔吗?
包围燕王经过一番考虑,朱元璋先是让朱棡的儿子朱济熺袭封晋王。随即在四月九日告诉燕王今秋蒙古军队将南下侵扰大宁以及开平,让他早做准备。老朱接着越俎代庖,大手笔帮朱棣安排好了军事调动。
可西凉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等会兵一处。辽王以都司及护卫马军悉数而出,北平、山西亦然。步军须十五万,布阵而待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庄德、刘真、宋晟以及北平、山西和辽东三都司的军队倾巢而出,朱元璋同时要求武定侯郭英居左,庄德居右,燕王本人则和代王、辽王、宁王和谷王居中。这样一个布阵,等于三大都司的军队将几位亲王牢牢地夹在中间。你说是保护也罢,监视也罢,看你怎么想。
五月八日,《太祖实录》记载"上不豫。"所谓的不豫,就是天子有病的讳称。仅仅四天之后,洪武朝后期最受朱元璋信赖的左军都督杨文被紧急派往北平,接管北平都司及行都司兵权。同时郭英也收到敕书,朱元璋催促他速速出兵。
五月二十九日朱棣接到一道敕书,里面对他进行了夸奖:"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这当然是朱棣日后修纂《明太祖实录》时想要告诉我们的意思。但是,笔者怀疑就在这道诏书中,朱元璋将朱棣召回了南京。
第四子来未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十日,南京皇宫西内,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气息奄奄。在弥留之际,老朱依然在问左右之人:"第四子来未?"?在迟迟无人敢回答之后,这位农民出身,被称为历史上得国最正的草根皇帝终于驾崩,享年71岁。这里的第四子,当然是指燕王朱棣。
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卷一》
根据《明实录》对马皇后去世时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从南京发出敕书到燕王抵达南京,需耗时十六天。如果朱棣在五月二十九日出发,那么算上他从开平出发的额外时间,闰五月十日的时候,朱棣确实应该赶到南京了。
但是我想朱棣在这十天的路程中,一定会将老父亲此前一系列的布置,乃至这次突然召自己南下的意图仔细琢磨。燕王府护卫大军在开平,北面是郭英率领的辽东明军,身边是山西、北平各都司的官军,就像一张大网一样,将燕山三护卫牢牢困在其中。而燕王本人,现在又被紧急召回南京,以朱棣的精明,他会天真到以为父皇是召他去继位的吗?绝对不会。所以他等在淮安静观其变。
可惜年轻识浅的朱允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祖父最后一次为自己保驾护航,他和自己的小集团成员听说朱棣抵达淮安之后慌作一团。甚至有一面为朱元璋送葬,一面匆匆登基的荒唐之举。另外根据朝鲜史料,当时朱允炆要求朱棣单骑入京,更是给了对方一个就坡下驴,溜之大吉的绝好借口。真是愚蠢至极,枉费其祖父的一片苦心。
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属东宁卫。以辽东役烦逃还,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入城,燕王乃回。还兴师,以尽逐君侧之恶为名。—《李朝实录·恭靖王实录卷第一》
结语:晋王死后,为了防止燕王一家独大,朱元璋在临终前一个月做出了一连串的布置。如果他还能多活几天,朱棣再不情不愿,也一定会乖乖地进入南京城。这个时候皇太孙进退自如,手上有足够多的牌可以打。
再说一句题外话,就在朱元璋下决心召朱棣回京之前,他曾给新任晋王朱济熺下了一道圣旨。这里面通篇没有讲到任何实际的政务,老朱只是给这位长孙讲了一个五代十国时后唐皇帝李存勖的故事。李存勖曾封晋王,他的叔父李克宁谋反,被他亲手所杀。燕王也是朱济熺的叔父,朱元璋的意思,还需要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攻下南京进城时,朱棣为何突然调转马头,直奔朱元璋的陵寝?
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给它改了个霸气名字,现在成为一线城市?
燕王朱棣是明朝创始人朱元璋的儿子,在太子早死之后,朱棣一度被认为是明朝未来的继承人。然而朱元璋最终的决定,让所有人大感意外,朱元璋选择将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一举动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后来直接起兵造反,夺回皇位。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给它改了个霸气名字,现在成为一线城市。
天津
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天津,而天津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朱棣。朱棣受朱元璋委任驻守燕地,因此被称为燕王,是朱元璋几个儿子里最有能力的一个。朱元璋也曾称赞朱棣是所有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一个。虽然朱元璋喜欢朱棣,但他并不认为朱棣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因为此时天下得已经太平,朝廷更需要一个仁慈的皇帝来主持大局,朱棣性格中缺少了这样的仁慈。
在朱元璋死后,朱棣不服朱允炆,起兵造反,他率领大军从燕地赶往南京,中间经过天津这个地方,他认为这个地方不错,便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做天津,天就是天子的意思,这时候的朱棣已经认为皇位唾手可得,而这个时候有明确的记载是1400年,这一年,在中国地图上有了天津这个名字。
而这个名字也确实给了朱棣好运,他成功地夺取了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而天津这个名字也一直延用了下来,清朝时期天津被称为天津府,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建国之后,天津曾被划到河北省内,后来发现这样并不利于管理,将天津设为直辖市。天津这个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
朱允炆被朱棣围困,手握40万大军的梅殷为何不去救援?
朱元璋害怕权臣夺位,于是朱元璋封了他的几个儿子做了藩王,常年带兵在外,以拱卫京师,其中以屯兵北京的燕王朱棣势力最为强大,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朱允?杉涛唬?旰沤ㄎ模?烦平ㄎ牡郏?ㄎ牡奂涛怀跗诒阕急缚?枷鞣?谑?399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事变”,朱棣在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开始挥师南下,跟他的亲侄儿抢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权。靖难之役初期,由于明朝中央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庞大,燕王朱棣是接连败北,本来形势对于建文帝是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建文帝天生仁慈懦弱,屡屡错失良机,身边又是一些腐儒,手中根本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就一个耿炳文也在战争初期便战死,最后用了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战争形势便开始急剧下转,失败已经在所难免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引兵来到了南京城的金川门,李景隆打开城门,燕军进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天下已经属于他的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靠造反夺取皇位的藩王,那高兴劲可想而知,于是朱棣骑着高头大马,昂首抬头的准备进入南京城,建文帝的群臣侯在城门外迎接,(反正你朱棣也姓朱,天下还是你老朱家的,跟谁混都一样),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只说了一句话,朱棣便调转马头,去了朱元璋的陵寝,这个人就是杨荣,他在朱棣进城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朱棣便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
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因为当时朱允炆在南京,梅殷则是在淮安,朱棣绕过了梅殷所在的淮安,攻打进入南京内部,后来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因此朱棣告诉梅殷朱允炆已经死了梅殷也就自杀了。但是当时的朱允炆其实是没有了下落,虽然有人猜测朱允炆自杀了,可毕竟没有尸身,因此手握重兵的梅殷因为以为朱允炆死了,所以才没有去救援,选择了自杀。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后,便开始与大臣商议削藩的事情,毕竟他的叔叔们势力太大对他的统治很不利。众藩王们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搞得脑羞成怒,不愿意被剥削的朱棣选择了反抗。于是朱棣打算带兵攻入南京,结束朱允炆这个小皇帝的统治,朱棣挑了数万精兵便出发了。朱棣去南京的路上路过了淮安,朱棣以进京祭拜为由,希望能够敲开淮南的大门,结果被梅殷拒绝。梅殷何许人也?是朱元璋的托孤大臣,朱元璋知道梅殷忠心,于是给了他兵权,希望他保护好朱允炆,梅殷担心朱棣有预谋,于是拒绝了朱棣。朱棣不愿意与梅殷在淮南纠缠,于是绕远路到了南京。势如破竹的朱棣军队很快便攻破了南京的军防。朱棣为了防止梅殷救驾,派人守在淮安,后来还与梅殷的军队打了起来,此时南京已经沦陷,可是梅殷誓死不从,于是朱棣便派人告诉梅殷,朱允炆已经死了。但是此时的朱允炆到底在哪里无人知晓,忠心的梅殷得知皇帝已死,于是选择了自杀。因此,朱棣攻入南京时,梅殷一是不知情,二是脱不开身,后来得知朱允炆的死讯后,便自杀了,这就是为何梅殷没能成功救援朱允炆的原因。
明朝的靖难之役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还没有几年,继任的好孙子朱允炆就开始了削藩,结果这一削反而把自己皇位给削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说这件事,还得明太祖朱元璋来背锅。朱元璋此人以布衣之身横扫暴元、驱除鞑虏,开创了一个帝国,实在是万世楷模。他在位的时候虽然对大臣极为苛刻严厉,但对自己的儿子那是大方的没得说,每个儿子都分封藩王,而且还让他们掌管封地里的一切军政要务。建文帝上台以后,却完全没有这种浓浓的亲情观念。刚坐上皇帝就担心自己的叔叔们谋反,于是就开始进行削藩。他这刚一颁布削藩的命令,藩王中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就不干了。朱棣也不跟这位年轻的侄子废话,他的想法很简单。你削我,我就打你。就这样叔侄二人之间爆发了改变明朝走向的“靖难之役”。但让人奇怪的是,古代打仗都是一路攻城拔寨,然后杀得四方臣服,就坐上皇位了,这点可以参考朱元璋建国。可是燕王朱棣只是一路南下从北京打到南京就当皇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皇帝真的如此简单?
朱棣能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人,靠的绝不是运气。
第一,朱棣造反也是分析了形式的,朱允炆继位时,明朝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过仗了,开国时的老将不是老死就是被朱元璋搞死。当时南京的朝堂上武将都是一些李景隆这样的二世祖,文臣都是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可谓是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作为皇帝本身的建文帝也是初登大宝,一点威望和根基都没有。而且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进京,这在名分上勉强说得过去,说到这,明太祖朱元璋将会又一次背锅,原来,朱元璋那时候规定,如果朝中有奸佞,各地藩王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进京,驱除奸佞。
第二,当时的百姓经过元末的动荡,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他们认为不管皇帝是朱棣还是朱允炆不都是你朱家的人吗?在这点上连大臣也是这样看的。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将军们大多都选择观望,并没有真的痛下杀手,这些将军虽然都是粗人,但也是实打实的老油条。自古丘八吃粮当兵,对于基层的将军而言,谁当皇帝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所以这些人更加不会用心“勤王”,卷入到皇家的内斗之中。
第三,就是各地的藩王们了,他们和朱棣都是亲兄弟,朱棣排行老四,由于前面几个大哥已经都死完了,朱棣已经是长兄了。但和朱允炆却是叔侄关系,血缘上和朱棣更近。而且,朱棣也不是外人,他当皇帝,明朝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其次,朱允炆的粗暴撤藩,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离心离德,已经严重损害了这些藩王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站在朱允炆一边。
第四,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允炆不见了。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朱允炆就消失不见了,关于他的下落几百年来可以说是争论不断。有的说他引火自焚了,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还有的说他出国旅游去了。不管他到底去了哪,总之人是不见了。建文帝直接失踪,群龙无首,文臣武将就是想反抗也没有效忠的对象啊,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朱棣上位理所当然。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四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都没信心的时候。好侄子朱允炆却给了朱棣一个“勿伤王叔”的免死金牌,可以让他承受多次失败,朱允炆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你要说朱允炆仁慈念及亲情,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在搞朱棣之前,他已经削了好几个叔叔,其中还逼得湘王举家自焚。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头,还在对朱棣的战争中下达“勿伤王叔”的旨意,真可谓既想当“”,又要“立牌坊”。
今天关于“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